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院所新闻

我院组织2023年度秋季科研项目联查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8日 点击数:213 字体:

9月26日,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奉芝、副院长雷鹏及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对我院前营试验站和西花园试验站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联查。各课题主持人进行了现场汇报,学术委员及各研究所负责人进行了综合评分。

谷子课题组开展了华北夏谷区、京津冀、跨生态区正式和预试验,供鉴定谷子新品种73个。筛选稳定品系27个开展产量比较试验,鉴定41个亲本来源的新品系876个,引进不同生态区种质资源915份,种植F0-F5代育种后代抗拿扑净、抗咪唑乙烟酸材料4085份,配制杂交组合1021个,引进不同育种单位最新育成新品种44个,筛选适宜本地生产的新品种,根据育种需求,繁育耐盐、抗病、优质杂交群体3个。

玉米课题组主要开展自育春播试验和自育夏播试验,承担省级科企联合体各级品比试验,开展中天大地玉米试验联合体夏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众诚玉米科企联合体夏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玉米创新团队新品种联合测试试验。自育品种沧农99已通过河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已完成品种转化。

大豆课题组承担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建设、河北省科技厅下达大豆抗逆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项目等4项,开展生产试验4个、区域试验11个、各项预备试验6个,国家和省级多年多点鉴定,大豆后代各世代材料3000份。审定大豆新品种3个:沧豆18(丰产、双高、高油、耐盐),沧豆19(稳产、高油)和沧青豆1号(丰产)。

棉花课题组主要开展品种选育及各级品种区域试验,开展以多抗、高产为主攻目标,兼顾纤维品质优良配套,常规杂交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棉铃虫,耐旱耐盐碱,产量增加极显著,适于重茬连作和机采,以及滨海盐碱地和黑龙港旱薄地种植的多抗高产优良棉花新品种。

果树研究所主要开展梨种质资源引进、高接及生物学性状调查评价鉴定,引进3个品种、14个品种(系),分别进行高接,并对各品种(系)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评价鉴定。

畜牧草业所开展了饲用燕麦一年两季高效栽培技术、苜蓿品比、青贮玉米水肥耦合、青贮玉米微生物菌剂拌种、高丹草高产栽培、玉米-大豆间套作及倒茬、绿肥作物还田培肥地力等试验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联合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河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饲草高效栽培及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田间实验主要有河北省产业技术体系油料创新团队任务,新型花生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地下害虫药剂防治生测试验任务。主要开展耐盐碱油葵品种筛选以及丰产品种的示范、油菜耐除草剂及不同油菜品种丰产试验、新型花生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筛选与示范、地下害虫相关防治药剂的小区生测等试验。

旱作节水研究所已经收集资源1200余份,根据选育目标淘汰非目标后代870多份,现保存资源340份,苗头品系27个,进入区试试验品系6个。审定酸枣品种1个“尹棘1号”。

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初步选育出2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圆茄品种,引进8个国内外优良圆茄品种,试验优选出适宜肃宁设施种植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圆茄新品种 3个。开展了圆茄剪枝再生栽培技术研究,明确了不同剪枝处理方式对圆茄长势和产量的影响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后期剪枝栽培的影响。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搜集了全国各地品种资源202份;收获杂交组合302份,其中利用优异旱碱麦资源以及国外优质材料配制组合110份,构建优质、抗病、耐盐碱小麦RIL群体47个,优质、抗病、耐盐碱小麦中间材料12个,DH群体17个。矮败可育株材料120份,矮败轮回选择群体14个,参加新品系试验材料12个。

海洋与水产研究所承担的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美白对虾种虾分子选育及苗种生态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利用分子选育技术对耐低温、耐高盐、耐 EHP、IHHNV 抗性、WSSV 抗性等 5 个对应相关性状基因进行定位及标记。开展加州鲈添加生物硫试验:探究生物硫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加州鲈在免疫和生长两方面的影响。开展石斑鱼套养技术试验、金刚虾设施化养殖及舌鳎鱼套养技术试验。

农产品加工与利用研究所共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盐碱地植物高值化中试熟化基地建设》依托沧州市以及河北省盐碱地植物资源优势,利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开展盐地植物高值化中试熟化研究及产品开发,建设中试熟化平台,搭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化推广的桥梁。

林业生态研究所承担的优质速生水曲柳推广示范为省财政资金项目,通过良种方式,推广种植我院前期驯化、选育出的优质耐盐碱水曲柳30亩。承担的低温秸秆降解菌剂的应用为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对长枝木霉菌种的优化及生产工艺的优化,菌剂中活菌数达到2亿个/g。提高了低温环境下秸秆的腐熟效率。

最后,王院长对各课题组在前营试验站和西花园试验站开展的科研工作给予肯定,指出我院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科研思路不断扩展,试验地管理水平稳定提高。同时,强调各研究所要对将来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思考,要对研究方向进行前瞻布局,优化学科和科研发展思路,促进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分享到: